大暑 作者 張誼如 

 

小暑與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,尤其在大暑,俗諺說:「大暑熱不透,大水風颱到。」、「大暑展秋風,秋後熱到狂。」雖然讓人熱到受不了,但大暑若不夠熱,暑熱之氣不但會延續到秋天,還可能會帶來風災與水災。除了熱之外,在大暑這個節氣裡,濕氣會明顯增加,來自地裡的陰氣越來越盛。因此,在清晨或傍晚時分,常會見到泥土地或路邊野草都潮濕的。 

大暑是夏季最後一個節氣,在五行中屬於土,是脾胃經旺盛的時候,也是食補好時機。因此,我們可以藉由飲食來調理好身體,以迎接秋天的來臨。一般來說,大家破除暑熱的方法不外是吹冷氣、游泳、吃冰,這些方法可以很迅速降低體表溫度,卻無法真實去除體內的暑氣。夏季時身體的陽氣會跑到比較表層,這也是大家覺得很熱的原因,但體內是寒冷的。這些方法固然舒暢,如果太常使用,不但無法消除暑熱,反而會將暑熱鬱在體內;也會削弱身體的陽氣,讓外邪更易入侵。

在飲食上,大暑適合輕柔的溫補,像是清燉嫩薑洋肉湯、黑糖醋與紅糟入菜,在紅豆湯、綠豆湯等豆類湯裡,加兩三顆紅棗或薑片等,目的在提升體內的陽氣,抵暑邪與溼邪,增加身體化溼的能力。

在《時病論》中提到:「暑熱逼人者,畏而可避。可避者犯之者少。陰寒襲人者,快而莫知。莫知則犯之者多。故暑病者,陰暑居其八九。」陰暑通常來自暑溼寒邪入侵,大多是因為貪涼,或是游泳、溪邊泡冷水後,沒沖洗熱水澡所致。也有些人是因為在野外露宿、乘涼午睡,或是吃太多的生冷瓜果。陰暑比一般中暑麻煩,停留在體內的時間長,若加上風邪,變化就更加複雜了。

由於暑熱容易讓人大汗淋漓,耗散體內津液,隨時補充水分就非常的重要。有些人大口喝水大量排,吸收到體內的並不多,這時不妨喝湯或喝粥。歷代養生家無不推崇粥的功效,因為粥是透過水火的熬製,將米與食材化為精微之物,一點一滴極其柔和又細膩地浸入,涵養、化育著我們的身體。李時珍即提到:「每日起,食粥一大碗,空腹虛,穀氣便作,所補不細,又其柔膩,與腸胃相得,最為飲食之妙也。」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芳記養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